64岁的成方圆抱着吉他站在顺义大剧院舞台上,唱着歌,身后是大屏幕播放她旅行拍下的风景照片。台下观众听得入迷,有人跟着哼唱,有人悄悄擦泪。她说:“我没停留在80年代。”这句简单的话,藏着她几十年的音乐人生和对生活的热爱。
年轻时的成方圆,17岁考进中央音乐学院,拉二胡拉得手指起了茧子。那是1977年,改革开放刚开始,港台流行音乐像一股新风吹进内地。成方圆爱听邓丽君的歌,闲着没事就模仿着唱,嗓子清亮,同事们听了都说好。1980年,她跟着中央乐团去山东演出,领导让她试试上台唱歌。她拿着话筒一开口,台下观众的眼神就亮了。那时候,拿着话筒唱流行歌可是件新鲜事,观众不让她下台,一首接一首,现场热闹得不行。
这次演出让她小有名气。朋友间传着她录的磁带,唱的都是邓丽君的歌。没想到,磁带辗转到了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手里。王昆一听,觉得这姑娘有天赋,直接问她:“想来我们团唱歌吗?”成方圆没多想,点头说:“愿意!”1981年,她调到东方歌舞团,正式成了歌手。有人不看好,说她一个拉二胡的,没学过声乐,唱流行歌太不正经。可她不怕,年轻气盛,只想唱自己喜欢的歌。
在东方歌舞团,成方圆开始学吉他,买第一把吉他花了37块钱,差不多是她一个月的工资。手指又磨出了新茧子,但她乐在其中。白衬衫、牛仔裤,抱着吉他自弹自唱,她成了内地流行音乐的标志性形象。她喜欢罗大佑的《童年》,觉得歌词有趣,旋律轻快。1985年,她把这首歌录进专辑,很快火遍全国,小学生们听她唱“池塘边的榕树上”,都乐得咯咯笑。
1986年的春晚,成方圆一口气唱了三首歌,《请到天涯海角来》《追求》《我多想》,让流行音乐成了晚会的亮点。之后的几年,她拿奖拿到手软,1994年还开了个人音乐会,连演三场,场场爆满。她笑着说:“那时候的成功,像顺水推舟,全靠观众喜欢。”她觉得自己幸运,能做热爱的事,还能被那么多人认可。
到了90年代,成方圆没满足于当个流行歌手。她去了美国,泡在百老汇剧场,看音乐剧看得入迷。1997年回国,她决定做点不一样的事。当时国内没人分得清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别,她却一头扎进去,策划了《音乐之声》。她既当制作人又当主演,忙着招演员、排练,还自掏腰包补经费。1998年,这部剧在北京上演,票卖得一张不剩,后来又去了上海,观众反响热烈。那是中国第一部商业音乐剧,很多人因为这部剧爱上了音乐剧。
虽然《音乐之声》只演了十几场就停了,但《哆来咪》《雪绒花》这些歌开始在国内传唱。成方圆说,观众还记得剧里的大女儿陈数,如今成了知名演员,她觉得值了。这份对音乐剧的热爱,她一直没放下。现在她常去看《日落大道》《摇滚莫扎特》这样的剧,看到年轻人追捧音乐剧,她觉得时代变了,但热爱没变。
成方圆从没停下脚步。她研究爵士乐、拉丁音乐,甚至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。2021年,她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唱“拉美狂欢”,2024年在国家大剧院玩爵士,观众听得如痴如醉。她说,上了年纪后,站在舞台上更从容了,享受每一秒。最近两年,她一年至少演两场,跑遍北京的剧场,还去外地演出。她发现,北京的剧场越来越多,从五棵松到天通苑,每个区都有文化地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政治、色情、暴力及血腥内容,保持语言积极正面,符合中国主流价值观。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